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八十一章 《明》风潮(下)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

    所谓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神通广大的《明报》竟然还采访到了钱穆。

    钱穆,众所周知的国学大家。早在民初之时就有“南钱北胡”之说,南钱自然是钱穆,北胡说的是胡适。

    钱穆早在1949年迁居香港,并创办了新亚书院,1967年10月,钱穆应蒋之邀,以“归国”学人的身份自港赴台。次年,迁入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之素书楼,同年,膺选“中央研院”院士。

    最近十年来他隐居于台北市外双溪的素书楼,专致于讲学与著述,已不大问世事。

    记者之所以会去采访钱穆,一来,林静现在就读于香江中文大学新亚书院,名义上可以算得上是钱穆的学生;二来嘛,自然是钱穆曾在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》中对明朝的政治评价是:可惜西方历史这一阶段是进步的,而中国(明朝)这一阶段则退步了,至少就政治制度来讲,是大大退步了。

    所以不少人认为钱穆是明朝黑。

    读了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的人,很容易就可以从中看出,林静是个明朝粉。

    甚至有人评论说,《明朝》是为明朝翻案的一本“神作”,没有这部书,估计不少人一提到明朝,脑中就浮现“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”这样一个糟糕的印象。

    一个明朝黑,一个明朝粉,份量上林静当然不能与钱穆这样的国学大师相提并论,但偏偏林静是今年的年度话题人物。

    港台通俗文坛能人辈出,武侠小说家有金庸、梁羽生、古龙、陈青云、温瑞安等,言情小说作家有琼瑶、岑凯伦、姬小苔、严沁、亦舒等,其它的如散文家林燕妮,李碧华,但能在林静这个年纪就开始写历史,而且还写出了新意(虽然只是笔法上的新意)的,却是没有。

    所以虽然上述所有作家的名声都比林静要大,但没有林静的话题性大。

    有话题就有新闻,所以每逢林静出了新作品,都会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。

    以前的《英雄志》是,《昆仑》是,《那些回不去的时光》是,现在的《明朝那些事儿》亦复如是。

    如果能从钱穆口中获得他对林静以及林静的作品的评价,哪怕是只字片言,也能作为材料,并籍此大肆炒作一番,届时报纸就不愁没有销量。

    那些采访的记者,不少都是心怀鬼胎的。

    因为他们不认为像钱穆这样成名几十载的国学大师,即使是偶然听人说到《明朝》,也不会去读《明朝》这种“故事会”水平的历史通俗读物。

    读过当然好,如果没读过,就更好了。

    就像后世那个流传甚广的“唐僧和记者”的笑话那样,身为记者,无论是哪一种可能,他们总有办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。

    但他们没料到,钱穆竟然已经读了一点,并在面对记者采访时,很大度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。

    “通俗易懂,有可观之处,如果能继续潜心努力,未来必能有所成就。”

    钱穆的评价,有对林静,对《明朝那些事儿》正名的意思。

    于是,无论读没读过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的人,尽皆为之哗然!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